2017. No.53《光 Radiance》
這部電影好有意思! 從一個口述影像員的角度出發,如何解譯電影給視障者,讓視障者得以因為閱聽文字產生畫面,並在連貫的劇情裡建立情感的連結。而視障者正因為目盲,所以每一幕畫面的想像又更依存自己的生命經歷,往往更容易產生猶如主角臨在的深刻。於是,該怎麼構築口述的文字?畫面又該解構的多細?甚至是不是可能發生口述影像員「超譯」,自己加入過多想法,而干擾了閱聽人的感覺呢?
從沒想過有這樣一份職業,也同樣想起,屢屢當我拿起繪本為孩子講故事時,總是避免妄下結語,讓那些故事自然的發酵,成為孩子內在的想像視窗。
看著這部電影的同時,不禁聯想起《口白人生》這部電影。很難想像如果我們的人生的每個當下,都有一段口白譯解時,我們會怎麼描繪自己的每一刻。而這部電影更有意思的點,在於口述影像員,怎麼在最後一幕下一個剛剛好的註解。不多不少,能涵蓋導演、主演者的心情,也將電影的意境拉到最高,讓每個在內在視窗觀影者,擁有各自的心情低語。
我喜歡,那位飾演片中電影的男主角兼導演,被口述影像員訪問時,問到最後一幕想要傳遞的是甚麼。而當他反過來問口述影像員的觀感時,口述影像員說著,「希望」,那位導演握著口述影像員的手,深切地說著:「我很高興我的電影能給你帶來這樣的感覺。」
其實,每部電影,每個觀影人都因為自己的視角與生命經歷,因此觸動不同層次的情感,感受也因人而異。正因為這樣的因人而異,電影才彷若李欣頻老師所說,當我們觀影,我們就等於經歷了如電影主角般的人生,於是電影不單是用看的,而是我們傾盡心神,在短短兩小時去經歷一段與現世截然不同的人生,正因為如此的不可思議,於是這兩小時,我們得以激盪共振,並將這份體驗帶回現世進行人生微整。
我也喜歡,片尾,口述影像員,因為深刻的感受主角當下的情感,於是,僅僅只是描述著,畫面中的光,而那道光,在各人心中,成了不同意象的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