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.No.76《何者 NANIMO》
這部電影帶我們重回初出社會求職的當時現況。
在面試官前做好一分鐘自我介紹,究竟一分鐘可以講些甚麼?在履歷表又該怎麼表現才能在眾多履歷表中脫穎而出?看來日本的求職競爭又遠比台灣更盛,更有集體意識的壓迫感。

整齣劇的壓迫感與反思的力道是很大的。
這並不只是在講社會新鮮人求職樣貌,這在講我們一生都期待成為SOMEBODY(這也是日文片名的原意),但在過程中,我們可能悖離了夢想、扭曲了初衷、違反了本性、壓抑了自己、或甚至雙面人似的,一面與同台比武的朋友交好,一面卻在推特上掛了一個匿名帳號,恣意批評訕笑這些朋友的一言一行;抑或是,對於那些仍堅持學校社團時期的夢想,不肯社會化的朋友,冷嘲熱諷。
但真實是,當我們批評了甚麼,一根指頭指向別人的同時,很可能四根指頭指的就是自己。
拓人貌似這群人裡面最有實力,卻是面試過程中處處碰壁。真實碰壁的原因,來自於他根本沒有做好出社會的心理準備,他的腦袋準備好了,但心理卻還停留在課堂上振筆疾書,揮舞著寫下一齣又一齣令人拍手的舞台劇。他自己一直推特上分裂自己,企圖創造一個高人氣的自己,但真實狀況是,批評得再多,卻仍無法在現實世界求得令人欽羨的職務。
劇情推進到最後拓人終於被揭發真面目(雙帳號)時,達到高峰。一直心儀的女孩瑞月卻愛戀著同室室友;但她其實早就發現了拓人的真面目,只因為拓人的黑帳戶中,對瑞月一句惡評也沒有。而瑞月,對於拓人印象最深刻的,就是那些無視教授在台上講得口沫橫飛,壓低身軀在課桌上發揮文思寫劇本的時刻,那時拓人,亮得讓人無法不注意他的存在。
我們可以成為什麼樣的SOMEBODY?功成名就是甚麼定義?而那樣的世界是自己真正安身立命自在快樂的嗎?
推特,或任何網路媒體,不管有沒有字數上的限制,這些媒體上的身分代表我們嗎?不站上這舞台說話的時候,真實世界的我們,可親嗎?
這部電影,是很好的反省劑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