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列車上的女孩》
電影提要:
一位因不孕的心理壓力下開始酗酒因而失婚的女子瑞秋,日日在列車上假冒自己一切安好如常至曼哈頓上班,列車每日行經舊家,眼睜睜看著前夫湯姆與妻子安娜擁抱著小嬰孩依芙的幸福,想像著窗內的一切,本應屬於她的幸福,現在卻成為車窗外的風景;舊家隔壁貌似神仙伴侶梅根與史考特日日上演的恩愛,成了她每日用畫筆幻想編寫故事的例行,直到某一日,警察上門,追問梅根失蹤的那一日,她被目擊醉酒出現在舊家附近。瑞秋、安娜與梅根三名女子交織了一篇驚悚的生命篇章。
==================
瑞秋在不孕的傷痛中,藉著酗酒消解內在痛楚,期間又面臨先生出軌,偏偏酗酒後產生的片段失憶,又全靠清醒後先生對於失憶片刻的建構,這些扭曲的記憶全是讓瑞秋感覺自我低下,好讓湯姆自外於婚姻失和的責任,這些負面標籤沉重地讓瑞秋無法走出失婚傷痛,日日糾纏著湯姆。而當瑞秋終於發現事實真相,與湯姆的力搏中,湯姆最後又將梅根的死歸咎於瑞秋,這個惡意的標籤若無法清明的自我認知後卸載,將成為一種魔咒,日日捆縛瑞秋無法出離。
就如同梅根,無法卸載當年因為無法承受父母與哥哥亡故,十七歲與男友逃家同居產女,因為某日與男友的爭吵,帶著小女嬰一起泡澡卻睡著,醒來時小女嬰已然在浴缸奄奄一息。她始終無法面對自己的失手,絕口不提這樣的心理創痛,並帶著這樣的傷進入婚姻。因此,當丈夫一直希望梅根生小孩,並要梅根去隔壁湯姆家當保姆以喚醒母愛的情懷,因此鑄成一連串的錯誤。
看著這部片,讓人驚心的是,有多少人在受害心態下產生代償心理,卻讓自己陷入更深的恐懼與危境。
當瑞秋說著,她內在巨大的憤怒在看到梅根竟然與心理醫生外遇時,她轉為去擔任梅根的丈夫史考特的救世主,她想要幫助的並不是史考特,而是她投射幸福婚姻中深愛著丈夫的自己,她與史考特同樣遭受了背叛。但她沒料到的是,那些她虛構出的梅根與史考特的幸福底下,充滿了滿漲的情緒暴力。
當瑞秋最後終於戳破真相,不顧自己生命,跑去找安娜告發湯姆,並且要安娜帶著小孩跟她走時,她投射的,又是安娜如若當年一樣為丈夫所騙的自己。
當你所透射的都是自己,不先進行解圍自己,卻反過來擔任救世主去幫助那些投射者,這背後的成因不正是為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?讓一直被看輕的自己擁有被愛的價值?
當我們談著療癒,它經常處於三種境界。看山是山,看山不是山,看山還是山。
第一境界看山是山,得要我們看到生命的缺口,並且理解缺口造成的成因。自己要勇敢深掘面對自己的陰暗面。
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,進行的正是對於生命傷痛的轉化。開始懂得趨吉避凶,迴避這些傷痛,或是用一種新的視野來詮釋傷痛,當傷痛開始被轉化,那些痛開始能被拆解。
第三境界看山還是山,療癒的境界已經到了造成生命傷痛的成因再也無害於我們,成因裡的成住壞空已經被看穿看透,我們已經能百花叢中過,片葉不沾身。
當片尾瑞秋說著三個人的命運交織與牽繫在一起,雖然搭乘火車卻已更換與昔日不同的車廂落座時。慨歎的是,她還走在第一境裡。她只是認出了前夫湯姆為她生命安入的木馬程式,單只是認出,卻還無法破解甚至移除。
因為瑞秋,還沒辦法好好地擁抱自己,她只是說著此刻自己已非四個月前的自己,這心裡還是無法接納陰暗面的自己,於是內在的陽光並無法支撐一個四季,仍然還有大量的黑夜降臨。
對於曾經走過不孕歷程的自己,我能體會瑞秋的苦。我也在想,如果當年第二次人工受孕不成,我還能不能在此刻得到生命如此大的轉化力量?
在這部片裡,我最深刻關心的,卻是那個仍是嬰孩的依芙。當她長大,她將如何面對父親是殺人犯,遭謀殺者是自己的保姆,而保姆就在自己入睡之際與父親偷情,而她的母親曾手刃父親至氣絕身亡的身世?或許有人會說那是依芙的靈魂選擇,但看完電影的一刻,卻深深地嘆息著,這樣的生命藍圖也太坎坷,太令人不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