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以中文書寫,是為了擁有更廣大、能夠更自由地呼吸的空間;到外地生活,是為了逃避母親,尋找更自由的空間。」打開中文維基百科,能夠讀到引用新井一二三的《心井˙新井》中的引用,而這段話在該書《陰影》的末段,寫著:
「為了逃避陰影而開始寫文章,我總有一天要寫那陰影本身。」
而在爬梳了那麼多本討論陰影的書後,我在新井一二三的這本書中,被接納了。以前很多書,總覺得,力道不足,或是僅僅只被開揭表面破皮的小傷,那些真正造成五臟六腑震盪的內傷,卻鮮少有人提筆述及。
那些他人很難理解而造成內在巨大破洞的傷,尤其在東方社會裡被視為禁忌的,在這本書的閱讀過程,慢慢被貼上一片片OK繃。但這種創傷,除非做了深度的清理與敷偎,僅僅只是OK繃也只是過渡。
看著新井一二三,抵達多倫多開始艱難的外語求生過程,一方面還要繼續以英語進行心理諮商的過程,到最後,她終於能夠在之中完整地將創傷,從母語的記憶庫搬遷到第二或第三外語的資料庫中,她才真正從傷痛中,以及語言文化的學習中,真正破繭重生。
她在書中第七章《母親的孩子 孩子的母親》一段提到:
『偶爾有人問我:怎樣原諒了母親?我的答案是:不可以原諒的事情是不可原諒的。知道不必原諒了以後,記憶反而會開始慢慢淡化。如果能順利地忘記,那樣也不壞,因為小時候不幸的記憶,成為精神創傷而長期詛咒我們,才是問題的所在。很多很多並不重要的事情,我們天天無意間忘記,曾經那麼大的問題,久而久之,變成微不足道的小事,亦算是「時間藥」的效果。
另外,人格是記憶的綜合。既然如此,稍微調整一下記憶,人格也會馬上不一樣。我並不主張故意修正記憶,反而覺得最好以新的經驗來更替舊的記憶。我估計,歷史上,沒能擁有美好孩提的人不在少數。然而人類還是一直發展下來,因為生育下一代是快樂的經驗,而且會刷新對過去的記憶。』
文字的療癒力,超乎想像。更像是,終於有人懂自己了。這麼想著,就不孤單,也不寂寞了。推薦給覺得自己有內傷的朋友們閱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