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們不盡然是長篇小說,我們不盡然是短篇故事。到頭來,我們是一部人生作品集。~《A. J.的書店人生》」
掩上《生活是甜蜜》這本書之際,這句話閃過我腦海。李維菁談自己這本書時說:「我在書中寫了大篇幅上世紀的九O年代,那是全世界處在膨脹、擴張、天真、歡騰、疆界崩解的時期,是人類堂堂從類比踏入數位的時期。但我的用意不是懷舊,而是一種近乎使命感的渴望。人若不整理自己的歷史,就無法確定自己站在哪裡;若整個社會都不整理,這社會就會進入一個沒有集體連結、躁鬱自卑的狀態。明明每個人都經歷過,卻集體忘記。我不想讓這事發生,別人不肯,我就自己來。」
是的,我想我攤開了一本李維菁的歷史小說了。
很是精彩,幾乎介紹了我們這樣懵懂的人涉入一點點藝術界、收藏家、策展人、藝評人、小畫廊…..等等串起的世界。那原是我們不敢輕易涉入的境地,太神話太靈魂,很怕隨意說了甚麼,便要被翻白眼或相輕的人。
原來,那世界和我這世界,沒有太大不同。
我們所處的領域,只要劃地成圓便是一國疆界,同類的人說著同類的語言,外界的人要不拒而遠之,要不想要湊近。湊近的人,僅僅只能道聽塗說或是指鹿為馬說點甚麼沾光便自喜。真想撞入這圈子,又得歷練點甚麼,還得經過層層認證還碰觸不到核心。
那麼核心又是甚麼呢?
不過又是另一層小團體。
李維菁在這本書的開端,寫了夸父追日的神話,讀著文字與傳說大感驚奇。末筆又回到了這則傳說,寫著故事主角徐錦文的淚與光。彷彿人總要貼附在某個傳說下,彷彿自己是神話的後裔,才能生生不息,才能算是活出名堂。而徐錦文的一生,在踉蹌的跌入捷運車廂落座,靠窗看著自己的影,一站又一站,彷彿人生就在每一格急速飛駛的車站過境又重映,生命過客上上下下,甜的酸的苦的蜜的愁的恨的痛的,全在五臟六腑裡翻了遍,最後呢?最後呢?最後徒留觀者看我們,那哀哀而鳴哭著降世又悲鳴著此事流轉的這一生,對觀者而言,只是一團迷霧發著光,只有我們以為自己仍在幻境陷入自苦裡。
但李維菁交出了一本自己的歷史小說了,寫得還真好。無論她活出了甚麼意義,但她生命交錯的史篇裡,我能找到自己某些共鳴的碎片。在某些文字咀嚼裡,一起感受回甘的甜。
讀了她幾本書,慶幸這本是最後讀的一本,沒有因為前面的幾本,而荒了這本的耕讀。提煉了她的人生精華,寫入了她的血淚。
即便是殞落的星辰,在這一世劃過的天際,仍然明媚有光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