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寫完《後來的我們》觀後感後,感覺不完整,內在好像還有甚麼想說的沒說全的遺憾,於是今天又看了一次電影。在家看電影的壞處,大抵就是常一邊忙家事,一邊不專心,導致看片情緒不連貫,常看漏了一些關鍵。
一鼓作氣地看,明白了小曉在過程中的張惶,一路追尋著又失去的,全來自內在的憂懼感。
她是父親走後,母親獨自追尋自己幸福去了,被遺留下的孩子,卻還要堅強地笑臉迎對所有故鄉鄰舍親情;她沒有美好的學歷與家世背景,隨著潮流北漂在北京掙錢,感受大都市的氛圍與氣息,年節返鄉時,也想帶點甚麼成就回去證明。
於是她的戀情築基於對象可以幫她脫貧脫困,她急著想進入婚姻,總是卑微渺小的委屈自己;她看不清楚自己的存在價值,更不敢妄想愛情。誰知道命運安排了見清與他在返鄉列車相遇,他們其實一見鍾情,卻互相探試著彼此的底細。在一來一往的互探中,雖然見清一直壞嘴的貶抑,卻又在實際行動中一直提醒著小曉,真愛是對方懂得珍惜你。
小曉是在知道了見清真是為了她可以上九天攬月,下五洋抓鱉,卻也在愛情中越見自己的渺小。
小曉長期自卑的心態,總是笑臉盈盈好應付自己怕無法圓場的難堪。她總覺得應該要為對方付出些甚麼來證明自己真的愛,所以她得笑著送走母親,一邊說著自己沒事;她得在論及婚嫁的男友面前給未來的婆婆遞水遞鞋,卻發現對方母親根本看不上自己;她做甚麼都發現自己是那個最後被留下來的人,這世界好像並不缺她的存在。
那是一種內在無法跨越的憂懼與悲哀。
當他們被逼著退到住在地下室的小房,打開窗戶看到的是人行道上的岩牆薇,小曉老是看著這花發呆,她想著這花都能蹦出石縫開出一生的燦爛,她也在肘忖著自己能為見青做到甚麼,能在條件這麼差的環境裡,開出人生的大美,卻發現自己無能為力,反而讓見清折翼了夢想起飛。
這也是當他們分手,見清忽然有了機會完成遊戲程式設計,一瞬間萬紫千紅,上節目受訪時,感謝她的存在與鼓舞時,她有種難以言喻的傷痛。
原來她不在,才能成就前男友。
於是當見清希望小曉再給他機會時,她說著:「如果你認為我是那個不能陪妳吃苦的人,那你又為甚麼認為我是那個可以跟你一起過好日子的人?」時,橫亙在見清與小曉愛情的阻礙,其實是小曉內在的木馬程式,「我是拖油瓶」、「沒有我,你們才能過上好日子」、「我是旺前男友的命格」……她的內在被一連串的負面想法給綑綁了,她最害怕的事,最後全成了她的縮寫與定義。
所以再怎麼愛,都要選擇離開。
但她一直愛著的,是那個允諾要上九天攬月,下五洋抓鱉,真心真情的見清。是這個人讓她真心的連細胞都快樂著,是這個人讓她感覺自己真實活著,原來她是值得被愛的。
我年輕時,也被這樣的定義綑綁了,幾段愛情裡,想方設法要脫離自己遭遇的困境,依託著的浮板卻常讓我覺得自己渺小不堪,常有要滅頂的絕望。有些人想愛又不能愛,因為覺得自己不配;在所有場合裡總是笑得最大聲,因為知道,不能哭只好笑;不能顯露自己的在意,只好裝作甚麼都沒關係。
看著小曉,彷彿看見自己年輕時的縮影。於是當電影走到最後,我好像爬梳了年少時的愛情,遙望著像是看一部黑白電影。
總有些沉澱在心裡。
於是感謝我能遇上,只因為我是我,不因為我要付出甚麼或做為甚麼的人;遇上了讓我可以真心喜歡我是我的人;遇上了讓我在此生裡可以身心安頓感覺自在的人。
於是,祝福還在愛情裡載浮載沉的人,得遇良緣,得遇愛上自己的真命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