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完東野圭吾新作《祈念之樹》,難掩失望。
或說,我對樹+祈念的想像託付太深,本來以為會看見一個新視野,像是辻村深月的《使者》那樣,以使者為繫,連結生者與亡者見一面的祈願;又或是《解憂雜貨店》,以來信與寫信作為時空穿越解答人生疑惑,但這本小說,卻完全無法將作者想要使上力的部分傳達完整。
既以樹為繫,又強調在新月與滿月之際進入樹洞祈願的關聯,透由一個身世複雜如無根浮萍的人作為神樹守護人,本來可以創造一個故事格局,可是在這本小說裡,太多破綻,又太多想要置入關於「意念」、「本心」、「和解」的情節,於是一整本厚厚的文字,成了不像小說,繞著圈轉,讓很多人登台,卻到後半段才交代到底甚麼是祈念之樹。
感覺像是作者對受讀人在講台上宣講,我卻只能眼睜睜看著,感覺素材被浪費了。
一個人若想要將念想傳達給人,不必透過新月這魔幻時間點,不必透過在樟樹巨木樹洞內燃蠟燭香氛儀式,也不一定非得要拿著戶籍謄本證明自己是新年祈念者的血親,才能在滿月日進入樹洞接收意念。
我替書裡的樟樹感到委屈。
更覺得,意念傳導,在書裡了無新意。它其實是純粹而幽深的,樹能做的更多,絕對不該只是一個場景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