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書分享:《我們,相伴不相絆》

《我們,相伴不相絆》/郭葉珍


太愛這書名,覺得拿來做為與人相處的核心指引最合適不過。💖💖💖

多數時候,我深受大學社團達義社的社旨啟領,與人相處時謹記「分享˙陪伴」,光是這兩點要恪守人我之間的分際,已然不易。但這本書名卻更深度提醒,我們互相陪伴,但不成為絆住對方成長的反作用力。

作者娓娓道來她在後青春期與親子相處的紀實,真摯動人,時時使用正念引導,更多時候是提醒自己要勒住舌頭,不要碎念。在要動口前,提醒自己釐清責任歸屬,搞清楚當親子雙方有了爭執時,分歧點究竟是為了誰的需要,誰需要誰就該為那個責任承擔,另一方自然也應該放手並表達充分支持。

我喜歡她在《脫掉媽媽的外衣》中,以一段女兒傳給她摘錄自《與神對話》一書中所顯:

可以用如下的方式來測驗你是在幫助人還是在傷害人:

你幫助別人的結果,被幫助的人是長大還是縮小了?


你給人最大的禮物就是讓他有能力不需要—他不為任何事情需要你。

<摘自與神對話>

作者說,「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時,就是光溜溜的一個人,根本沒有任何外衣,是後來才披上兒女的外衣、學生的外衣、配偶的外衣、職業的外衣。穿太久了,外衣和皮膚黏在一起,才會誤以為外衣就是我,我就是外衣。」

仔細想想,何嘗不是如此呢?當我們常說要做自己,愛自己,那就是去悅納如實無任何外衣的自己,並無條件ˋ的愛著。
還有一篇《和孩子相伴而不共生》中,我覺得不僅適用親子,更適用於療癒師與個案,或師生間。

兩個人的關係若不是得靠彼此來圓滿,非得要對方才活得下去的那種,分開時也就比較不會有過度的撕裂與悲傷,而是能夠為對方步入下一個人生旅程感到開心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如果能夠獨立而不依賴,陪伴而不共生,分離就不會讓人太失落,而是得到一個更豐富的經驗。

這篇文中還提到有許多人(不只媽媽,從事助人工作、社工師、心理諮商師、醫師…..等)罹患「菩薩病」,那是一種覺得自己有責任要讓周遭的人都平安才行。這個病會讓自己如同身處在流沙之中不知覺越陷越深,還會有強烈的無力與耗竭感。

許多踏上助人工作的療癒師,初期都容易罹患這種病,好像別人沒能好全都是自己的責任,應接不暇的詢問或要求能量絆索檢查,總是讓療癒師感覺虛累累,原因其實也都出在界線問題。將責任歸屬讓對方好好的自己肩挑起,畢竟使用那句肉身或是人生的,都是對方,而並非我們啊!

所以下回,我要在與個案的回信語末加上這句:

我們相伴不相絆,讓我們為自己扛責長出力量。

分類 藏書閣跨境隨筆書心時刻書情世界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
search previous next tag category expand menu location phone mail time cart zoom edit clo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