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一個人的作品不可能高於他的生命高度。」
「台灣是海島,但我們卻集體背對海生活,恐海,甚且害怕冒險。」
「不是島,我是魚。隨時睏醒,隨時啟程。」
昨天跟我生命裡的三個男人一起進電影院看這部紀錄片,竟然是首映會,會後導演與紀錄片的主角共同現身,讓人驚喜不已。
一開始的畫面,就讓母子鯨魚翻浪之姿深深吸引,不知多久的時間,整個人沉浸在大片藍裡安生呼吸。看影片時,忍不住被好幾幕影像深深打動、泫然欲泣,旋即看著看著又跟全場一起歡笑。
紀錄片登場的,不只是海洋,而是三個為堅持人生夢想的男人,與現實拉扯間真摯的告白。因逐夢而產生的人生缺憾,終於有那麼一刻浪來,有機會跟摯愛和解,重新進入圓滿的旅程。
真是一部真摯又感人的紀錄片,觸動了我也想親近海。
從來沒有想過,為甚麼我會生來如此恐海。莫名的對那片汪洋有憧憬卻又極度恐懼,是因為曾經落海險些溺斃的恐懼嗎?恐怕又不是。
這部片,深刻的描繪了,我們恐懼的是未知。
印象深刻的是,台灣的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老師在片中訴說著,曾經有位船長提問,如若駕船在海中遭遇颱風,該怎麼做才能保住一命。事後,船長以親身經歷這麼說:「只能趕緊將船頭調轉對準風浪,直面問題,才有活命的機會。」
這說的是,面對問題,才能解決問題。
我們害怕冒險,不像是海島人家血液裡該有的浪漫探險因子,我們像是將自己自囚於陸地高堡,我們將海放在邊陲,待它像是無關我們的一片護國海。
廖鴻基老師說,真正的冒險,不是不顧生死躁進之舉,而是通盤考慮過後帶著力量勇敢的前進。
我們從來沒想過,原來鯨、豚離我們這麼近,台灣不可思議之處在於一天之內就可登高望遠又可下海撲浪,我們有山有海,真真確確是令人讚嘆的福爾摩沙,是寶島。
就像這幅圖片來自金磊之手,他熱愛水面下攝影,年年都要去東加拍攝鯨豚,常常有人問,每年拍的對象都一樣,為甚麼還不膩?
「因為喜歡。」
「已經不只是單純的攝影,而是年復一年不同層次的追尋。」
金磊是這樣回答的。
十年的經驗累積,才能開始不躁進的安等最美的光影併合下,在鏡頭前完美呈現的鯨豚身影。
紀錄片不斷陳述的,是在講人生裡的苦功,也在講人生的選擇。為了夢想,這幾個男人有捨有得,對家人的虧欠,始終掛在人生帳簿上,海也許滋養了他們,為他們人生充電,但也愧負了親人所期待的家庭安穩相依。
看著片中廖鴻基老師因為擁抱海而離婚,女兒只能跟母親,父女的心猶如相隔一個太平洋。這樣日日夜夜在海上漂流逐浪的年月,他陸續完成二十本著作,也陸續發起許多計畫,年月更迭鬢髮灰白之際,終於等到命運賜給父女和解機會,女兒終於踏上船,給予在甲板上漂流的父親深情的擁抱,聽見女兒口中大聲喊著「爸爸,我愛你」,當場淚濕我的眼。
我相信,那是廖老師心中最美的嘉許之音。
就像導演說的,原先他拍這部片時,取名為《漂島》,做任何事情都無後顧之憂的放膽前進,但這兩年間變化巨大,他迎來了人生的寶貝女兒,育兒的生活翻轉了他的人生,既甜蜜又沉重,也是因為視角的轉換,這部片重新剪輯後,成了更有生命質量的紀錄片。
我覺得,這樣改換視角後,將其改名為《男人與他的海》後卻擁有更濃郁的人味,就像看非常親近的朋友的人生故事,更為相親。
看完,只能掌聲,連綿不迭的掌聲。
謝謝最親愛的朋友雪莉當年贊助支持這部紀錄片,還送我們一家四口進電影院看海,最特別這場是首映會,台北電影節少數的場次,因為疫情的關係,戲院上映的時程已經延到明年。
如果,明年上映時,請你們一定一定要進電影院看,絕對絕對會熱愛。走出電影院,會更愛這片土地,更愛那些勇於逐夢的男人。
紀錄片的主題曲,超好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