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本書是歐老的妻子瑪莉蓮在癌末時提議與歐老再共寫一本書,一人撰寫一篇接力完成。書中完整呈現亞隆一家人如何面臨瑪莉蓮癌末的治療與照護、瑪莉蓮自述生命即將告終的心情、夫妻從15歲相識以來的深情與摯愛、癌末安寧照護與醫助自殺的過程、跟親友好好告別的安排、歐老如何一步步面對愛妻即將辭世與離世後陷入巨大哀傷、所有身後事的安排……。
米蘭·昆德拉:「死亡最可怕的不是失去未來,而是失去過去。事實上,遺忘本身便是一種不斷在生命中上演的死亡形式。」
歐老在《凝視太陽》一書中引用了米蘭昆德拉的話,卻也一路鋪排了這本書的重點。他無法自與瑪莉蓮共有的過去只存留在他一人腦海的悲傷解離,他這一生的摯友知交再也無法與他共鳴相守,而他必得接受生命中曾經有的件件樁樁,都以遺忘的形式消散在風中。
我一直喜歡歐老的文采,很有溫度的文字,即使是寫個案紀錄,也能寫出一種凝視生命深度的格局。有位在歐老後期的個案,悲傷於歐老曾問診她卻又不記得她,覺得自己一直是被生命關係人遺忘,是此個案提醒歐老自己年事已大,再也無法給出過往的療癒品質,決定不再接長期的個案,在個案即將離去前,歐老坦承自己的無能為力。之後,個案回信告訴歐老,『歐老給出了非純粹個案與諮商師的療癒品質,歐老的坦承,讓她知道,「縱使知道我們錯了(身而為人),卻可以把人做好,出之以真誠及好心。」』
我們常常蹲踞在職能與角色的神聖不可犯,忘記了我們也單純是個人,人總會犯錯,犯錯了也不需掩飾。持續耕耘生而為人的品質,在真誠與心善中站穩自己。
歐老後來漸漸從巨大心理陰霾中走出的關鍵,其實是自己過往的作品療癒了自己。他開始在失眠的夜裡一一展讀自己的作品,驚訝於書中許多段落與文字,甚至是虛構的小說主角,都在許多年後的此刻,承接了他不被認知的悲傷失落反應,他藉著自己的文字救贖了他自己。
閱讀此書時,不時被歐老愛妻的深情觸動,從15歲的初戀,守成了永恆愛戀的詩篇,相守一生的婚姻傳說,由歐老與瑪莉蓮親自演繹,實在是太不容易。也因此,書的一開頭,寫著「悲傷,是我們為敢愛所付出的代價。」清楚銘記著歐老對於愛妻離世的依依不捨。
書中有一段話:「宇宙中的每一個存在都可以看作是兩大永恆黑暗——生前與死後——之間的一隙微光。」沙特在自傳中也曾寫道:「清楚知道自己的最後心跳將永遠銘刻在我最後一頁的作品上,死亡,只能帶走一個死人而已。」
我們雖只是浩瀚宇宙間的一隙微光,能證明我們曾經存在的,或也只有子女知交,但在這存續間的每一刻,知道自己無有悔憾,於是當生命之火即將殞滅前,我們當如尼采所說,死得其時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