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📚書中金句採摘—
📌『原來關係中最親近的片刻,是我們能夠看懂彼此真正的需求,然後溫柔地問:「親愛的,#我可以為你做些甚麼呢?」』
📌先理解情緒,再處理事情
★慢慢來,比較快。情緒被理解、接納了,就會慢慢穩定下來。情緒穩定之後,注意力才更能專注在思考。
–允許孩子暫不回應
–傳達陪伴的意願
–給予等待的邀請
★「情緒的傾聽」是傾聽最困難,卻也是最能夠快速拉近距離、修復關係的關鍵。當你聽孩子講述某件事情的時候,不要急於探問細節、提供意見,而是先去感受:「他在經歷這件事情的時候,可能會有那些心情?」
–當孩子訴說他在學校被占便宜時,不要急著教他方法,而是試著去回應他難受的心情。
–當孩子覺得被你誤解時,不需要急著解釋,也不要急著反駁他,試著先去回應他被誤解時的委屈、害怕或焦慮。
–當一個孩子動不動就大哭時,請不要急著罵他懦弱,而是先回應他無法清楚表達需求的挫折感。
📖📖📖📖📖📖📖📖📖📖📖📖
看這本書時,我先跳過一堆推薦序,直接進入自序,從這裡看到作者之所以寫這本書,成為高考高分的心理諮商師,為許多孩子內心話發聲的起由,來自於小學時期一個被深刻的羞辱與誤解。
走在心理諮商為孩子心理輔導的路上,並且努力想要引領更多人聽見孩子說不出口(沒說出口),卻需要被聽懂的內心話,絕對是生命課題所賦予的試煉,如果我們只專注在孩子的行為表象或成績結果,一味要求孩子乖、聽話、禮貌、上進,那些隱藏在表象下的壓抑與情緒,有可能最後演變為讓大人頭痛的行為表徵(打架、偷竊、拒學、說謊……),重複地一再演示著,其實行為背後真正渴求的是,被聽見、被理解、被接納。
書中從【打造理解的視框】,帶領讀者從打破慣性框架、去標籤、掌握正向思考的訣竅以及提供有品質的陪伴,再到【理解】從表面深入核心、【療癒】 掌握內在的需求。文字非常容易理解與操作,搭配練習題易於上手。
讀著這本書時,我在想,不只眼前(我們的孩子)需要這些對話練習,事實上,我們內在的小孩也需要這些對話,當我們被這世間許多框架與舊習所束縛制約,那曾經受傷的過往,當遇上相同的情狀再次引爆我們深埋的情緒地雷時,或許我們可以當一回成熟的大人,用最溫柔的方式,安撫自己的內在小孩,試著給予自己未曾被善待的溫柔承接,也許,我們跟孩子一樣,只是希望被理解啊!
好書,推薦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