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如果你看陸劇《以家人之名》或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》時,覺得共感而潸然落淚過,那或許可以讓這本書,讓你從「家」的深淵或桎梏裡給你一個新的觀點,重新回看與校正自己失衡已久的人生。
更重要的是,讓那份從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,不會繼續傷害從你所出的下一代。就像薩提爾曾提過的,「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,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。」很多時候,療癒與決斷來自一個觀點的轉換。

攤開目錄,作者從【夫妻關係是家庭的核心】、【讓孩子成為她/他自己】、【別把焦慮轉嫁給孩子】、【面對你內在的小孩】敘述他的觀察,往往在之中的個案引用,你會看見自己、父母、好友的身影,書中援用個案那些根深蒂固以為正確的觀念,是如何深深遺毒著我輩與下一輩。
✔ 【夫妻關係是家庭的核心】
只有健康與幸福的夫妻伴侶關係,才能讓孩子在耳濡目染間感受學習愛的本質。表面維持父母俱在的婚姻關係,然後在往後無數的日子裡,不斷痛陳自己的傷痛,並以此要脅孩子說:「我都是為了給你一個健全的家,才不離婚」、或是「要不是因為你,我早就離婚了…」,殊不知,孩子成天活在父母吵鬧爭鬥的陰影下,漸漸侵蝕了自信與安全感。往後,在談戀愛或擇偶時,下意識去選擇「遺缺的理想父母原型」,或是找了與父母同類型的人,不自覺成為命運輪迴的又一代人。
🔱金句:《家庭裡主要處理的是感覺,理解與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。》
✔ 【讓孩子成為她/他自己】
「母親,是孩子們的鏡子。」你看著事物的那一刻,那個事物也因你的注視而得以存在。常見的問題是,當母親缺乏尊重孩子感受的意識時,孩子會為了討好母親而盡一切努力,漸漸的抹煞了自己的感覺,而將重心放在「討好」、「投其所好」,因此也養成非常在意他人目光與評價,忽略了自己內在音聲。對自己沒有自信,就是長期在這樣的匱乏下養成。
當我們說讓孩子走他想走的路時,但絕大多數的父母,又總會下指導棋,總按自己的意志或圖自己的輕鬆方便去塑造孩子,於是壓抑了孩子的自我意志,漸次地讓孩子在成長路上丟失自己。
🔱金句:《親子關係中,或在任何關係中,我的感受能被感受到,這一刻,我存在,你也存在。這一刻,就是愛。》
《為何家會傷人–讓愛不再是負擔》武志宏 著 (上) 有 “ 1 則迴響 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