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✔ 【別把焦慮轉嫁給孩子】
本書的這一大段,建議佐看吳曉樂的書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或是同名劇集,會有更深的體悟或醒覺。
我們常說現在孩子比以前的我們學習壓力大,觀其癥結來自於,父母將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。尤其,如果是父母任一方當他們自己的成長停滯,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焦慮,但他們並非透過自己的成長去解決問題,而是將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,變著法跟孩子說「我都是為了你好」、「如果不愛你,就不會這樣要求你」……..。
還有一款的父母屬於知識型父母,也就是父母仍追求自我成長,但是孩子卻成了證明自己的工具,並非將孩子視為獨立個體,他們心中想著,「只有孩子成功了,自己才有面子。」於是,想盡辦法投資一切佐助小孩,當孩子表現不理想時,他們在心裡,自然地將孩子與「債主」畫上等號,時刻要求孩子償債以達自己的投資報酬率設定,而不是去觀察孩子的感受並輔佐孩子。
成長過程中的孩子,其實更在乎的是「愛」,因為在乎父母與師長,更在乎父母與師長的情緒。當這些長輩們將成績與愛畫上等號,可想而知,孩子會吞服多少壓力,以追求這些非來自自我內心導向需求的桂冠。
🔱金句:《伯特‧海靈格說:「孩子是家庭的守護神。」健康家庭猶如平地,孩子會成長為挺拔的大樹,而有問題的家庭,孩子會成長為奇形怪狀的樹,之所以會如此,是為了保持家庭的平衡。成熟的愛,是要求孩子們從家庭的牽連中釋放自己,不再重複那些有害的事情。》
✔ 【面對你內在的小孩】
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,是「愛」與「自由」。前者容易被辨識,也容易被錯誤認知;但後者,範圍經常讓父母不知所措,衍生出許多擔心,例如「太自由了,容易學壞。」。但這些擔心,其實來自於父母心中的恐懼。
究其源頭,還是出自於父母成長過程裡的木馬程式,那些被壓抑的,往往成長過程會形成內在的陰影怪獸,時不時將好不容易餵養長大的信心與勇敢一口吞沒。
「一個人的存在感,來自於他的感受被另一個人看到。」美國心理學家萊茵如是說。孩子經常為了刷存在感,努力投父母所好,只為了成為父母眼中能被看見、被重視的孩子。但當這些討好與自己的能力相悖,或與自己的想望背道而馳時,與父母開始起衝突,或孩子開始自我身心岔離裂解,也就慢慢形成病根。
🔱金句:《願你從現在開始,從那些看似瑣碎的時刻開始,活出你自己》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