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電影前,我先看過線上漫畫,但電影顯然訴說角度與漫畫不同,至於在DCARD上的真實故事,我就沒追了,雖然有時真實人生比電影還動人虛幻。
電影想給所有觀影人一個新的觀點:
「遇到人生難題時,請試著用15年後的自己回顧自己,評析當下內心的猶疑。如果你並不喜歡當下抉擇後直線可視的人生,請試著聽從心的選擇。」
高中時,我們對未來不一定有把握,但對未來充滿想像。雖然不知道與不確定的因子很多,但反而充滿「憨膽」,願意放手一搏。
不管是跟喜歡的人告白,或是選擇未來志願。
女主角項微心光是從當下每個行動想像著15年後的自己,並試著與她對話的版本,就有好幾種變化。也因此,最後當她與男主角開始想像15年後的對方時,幾乎就能確定這是一場可以雙向奔赴的愛情,因為他們彼此都不喜歡15年後的自己。
我覺得能夠從那麼早就開始學習自我真誠對話,絕對是一個非常值得投入時光的自我訓練。
儘管未來充滿變數,但正因為這樣,願意講出自己的想望,不怕丟臉,好像就只有那像是揮霍不完的青春時期了吧!
電影到最後,螢幕上滾著字幕名單時,一個熟悉的名字出現,那是距今二十年前曾有幾面之緣的人。猶記與他的初見面時,覺得真是帥氣多金,深知那個人在雲端之上。二十年過去了,幾次在報端看見那人的發展,曾在雲端上的他想必遭受很多生命挑戰,我不知道那個人現在好不好,但至少他好像一直在做當年喜歡的事,光這一點就值得豎起大拇指給他一個讚。
「在這世上,沒有誰非跟誰在一起不可。」電影中,常出現這句話,雖說是許多人回望情史時會說的。但這句話參雜了非常深層人生的百滋百味,倒不一定是跟現實妥協,反而是對一切釋然的豁達。但這種領悟,卻不一定是年輕時的自己能心領神受的。
電影裡讓我心動的成分,比在看漫畫時少很多。漫畫在劇情處理(完全不同走向),角色個性塑造也大不同,我個人偏愛漫畫非常非常多。因為,可以看到女主角的可愛,也能看到男主角真正的深情。

我記得曾在一個影評裡讀到作者這麼說,不管是校花或是男女主角,都犯了人類很顯見的自卑心理因此遲懼不前,差點釀成悲劇。我倒是不這麼覺得,雖然「對自己沒自信」可算是多數人生命裡的木馬程式,但也是這個病毒碼讓生命有很多挑戰與可歌可泣的故事。如果沒有那些辛酸與自我扭曲,最後戀情雙向奔赴時,還能感受內心裡的百花綻放與無限燦陽嗎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