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讀《兒子的使用手冊》時,有幾頁特別摺頁,覺得不限應用在兒子身上,而是群體孩子都適用。書中提到「孩子失敗時該如何處理」,作者黑川伊保子提出『與孩子「共有」這個失敗經驗』,因為,當母親如此做,「媽媽在孩子眼中會變成與自己分擔心痛的人。」
我覺得譯成「失敗」不太好,不如翻譯成「遇挫」,成功與失敗的定義太兩極,但是受挫的感覺卻意外地經常發生。
我們總是習以為常地對孩子沒做到位或表現失常時怒罵或脫口而出:「我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嗎…?」於是,當孩子下次將遇同樣的事件時,如果家長又繼續說著:「你啊,上次與上上次都在這個地方犯錯,這次可能會再錯,一定要小心!」那麼等同於在告訴孩子的腦迴路,再次去經歷失敗。
「孩子的腦袋一旦受到父母親的恐懼影響,就會容易分泌恐懼的荷爾蒙—去甲腎上腺素,它是用來減弱頭腦訊號的荷爾蒙,可以說是頭腦的剎車功能,簡而言之,不停重述過去的失敗,就會導致動力的訊號衰減。正式上場前,如果被人一直嘮叨碎念關於失敗的種種,不僅在台上慘遭失敗的可能性會相對提高,連行動力也無法維持。」—p186《兒子的使用手冊》
那麼,怎麼修正我們的言詞好呢?
「共感」受挫經驗的話,可以說—「早知道我也○○就好了。」重點在於與孩子共感共享那個失敗,並一起去找出阻斷同樣行為再次發生的可能。
『做父母的需要把自己從績效導向的成果主義中釋放出來,對失敗不苛責,對成功不洋洋得意,與孩子共同分擔心裡的痛。即使孩子遭遇挫折,還是能夠對孩子說出讚美的話:「那個策略很棒」、「我為你不輕言放棄的精神感到驕傲」。』—p186《兒子的使用手冊》
想起來前不久與孩子討論起五年級遭遇的重大霸凌事件,即將畢業前夕,孩子才在睡前講起自己感覺不平與憤恨,因為即使我們處理了另一個孩子掩蓋真實的還原現場,卻未處理當時導師曾在班上大肆說出對孩子傷害的話語。而那樣的話語,卻總如芒刺般扎著我的心。
於是趁著睡前,我跟孩子討論起,當時我處理那件事情的思考方向、後來決事過程裡的擔心害怕,以及最終處理後的遺毒,是讓他們五年級下學期乃至上了六年級仍承受著某些不公。
那天深夜,孩子們等於跟我共感了一次為人母親的遇挫經驗。
反過來,他們心裡擁有明晰,知道媽媽力有未逮,知道我感覺愧疚。而我知道,他們陪我一起分擔這過程裡的傷挫與哀傷。
我永遠記得高二交接班聯會康樂幹部時,高三學姊寫給我的秘笈裡曾有這樣一段祝福:
「尼采說,如果你低估了一個水手的能力,那就祝他一帆風順吧!」
想起這段話,心裡有了平安,知曉上天從不低估孩子們的能力,因此給了他們這段經歷。
與大家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