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繪本封面是一眼即知深受噩夢纏身之苦的少年,睜著無助空洞的雙眼,兩手拖腮,在暗夜裡尋不到光明與解脫的希望。
噩夢,不一定只存在夜裡與夢中,噩夢其實是一種隱喻,許多人因為心底深藏曾經愧付的、痛苦的、傷人或被傷害的、遺棄或被遺棄的記憶,即使活在日晝流明的日常,依然被這些記憶綑綁拖迤,如同行走在暗夜。
少年於是找上了魔女,願意以一切代價請求魔女抹去這些記憶。於是魔女提出交易,20年後他要少年成長為幸福的大人,若不能如此,魔女將取走他的靈魂為代價。少年歡天喜地的答應,他以為,只要有人取走記憶,他能就此變得幸福。
光陰匆匆流逝,少年並未依約成長為幸福的大人,甚至過得更窘困與空洞,20年後,魔女依約來取走靈魂時,對著少年說出韓劇《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》的金句之一,
「唯有將痛苦的記憶埋藏於內心深處並活下去的人,才會變得更堅強、更熾熱、更加柔韌,幸福,唯有這樣的人才能獲得。」
很多人,也以為,繪本裡,電視劇裡想要闡述的就是這個深意,但遠遠不只,如果仔細翻閱繪本,會看見魔女接下來做的,才是這套幸福魔法精微之處。

魔女要少年償付的代價,並非取走他空洞的靈魂,而是靈魂背後真正的偉岸之法—「心之轉化」。魔女真正取走而帶回她的魔法庭園種下的,正是這些轉化痛苦為助力的心法,如綠芽般源源不絕的生命力。一旦人願意直面痛苦根源,願意練習與痛苦對話,而非反向避逃,綠芽的生命力將會協助我們與幸福之源相銜,直至我們鬆脫那些加之於我們心魂的負向鎖鏈,那些讓我們深覺自己不夠好、不值得被愛、不配幸福的枷鎖,靈魂深處的智慧,將會引領我們走出暗夜,走向光明。

這堂【記得我是誰—生之題】故事靜心,便是藉由這本《啖食惡夢長大的少年》,讓參與者一起練習「蝴蝶擁抱法」,感受情緒在自己輕拍與自我呢喃裡漸至安撫平靜。讓升起的心念,那個被卡住的內在自己,有機會被長大後的自己承接。

先去感受困住自己的記憶、別人一旦碰觸就炸開的議題、那些隱微的刺痛,存在身體的何處。痛苦總是寄存在我們的細胞記憶中,纏縛著肉體,這個痛並非為了折磨我們而存在,它更深刻的存在意義,是等待有朝一日,我們具備將受傷的自己愛回來的勇氣時,人類特有的自癒力,也將啟動修復。它是宇宙特設的提醒,是如同求救鈴一般的存在。
而一旦我們願意走入內心世界,光是願意踏入那塊禁區,願意開始練習展開內在對話,願意給空間,願意讓心靈之眼看清楚痛苦的真實意義,療癒力就開始慢慢如同綠芽般滋生在心田。

「剛剛展開對話,好像碰觸到近期跟工作相關的壓力,身體好像提醒了我某種痛與記憶,但是我很清楚,我不想走回頭路,所以我想也許困難一直都有,但這是我要去克服的議題。」
「我進入對話時,其實並不溫柔,是對著某個曾在我生死交關躺在病床上時,鄙夷地對我指三道四的人咆嘯,我怒吼著『這是我靈魂的選擇,我的病痛不是神給我的責罰!』這樣抒發之後,我終於感覺,好爽。」

「我順著導引進入靜心時,想到曾經因為一句話傷到人的事情,雖然後來這件事情解決了,但我發現,其實仍然耿耿於懷;我也想去連結被人傷害的事情,但是,可能我自己還沒準備好跟他們對談,所以那些傷害化成了樹林裡的眼睛,看著我,盯著我,卻不敢進來跟我對談。」
「我一直以為我從小到大是被愛的,但剛剛的靜心,突然連結到一段我根本忘記的曾經。那是很小的我,孤單地坐在門口等待,等待家人歸來陪我,我好寂寞好傷心。原來,我也有這樣渴望被愛、渴望有人陪我玩的曾經。在剛剛蝴蝶擁抱時,忽然感覺這種安撫與感動,就像我的女兒雖然還不會開口說話,卻常常這樣輕輕拍著我,給我很大的愛與力量。原來還不會說話的孩子,對於愛的表達都是如此的真切與直接,但當我們長大後,對於愛的表達卻如此的笨拙。我要在這樣的時期裡,好好愛她陪伴她,也會如同陪伴那段渴望愛、渴望有人陪伴的自己。」
「以前覺得,成長過程有些小傷小痛都很正常,反正時間會帶走一切,但後來發現,時間並沒有帶走一切,這些傷痛只是深埋心中,越來越沉重,連哭都覺得費力,後來只能借助它物麻醉自己。可是原來,可以透過這樣的靜心與對話,慢慢釋放,更了解自己。」
學員的反饋,雖然在分享時,總是輕輕地流瀉帶過,不必刻意講出自己曾經遭遇了甚麼,經歷過甚麼。但我們知道,每位分享者,已經進行內在工程裡最艱難的開挖歷程,彷彿經歷千山萬水的涉險,沒有內在力量的勇渡,說不出真實的話語。

「剛剛聽老師靜心帶領時,一直說著練習。練習,其實是一件很美的事,它可以衝突、可以溝通、可以被保密、可以被原諒,因為在練習的過程,我們才有可能長出內在對話的力量。」與會者之一,分享時,說了這樣的話。
就像我們一直在人生課題裡修練的,直到老死闔眼之際,我們生命始終是一場練習。獲得幸福的秘密,其實都潛藏在內心。靈魂沒有長大,只是卡住了,讓我們透過移動、對話、練習、認回,慢慢地,餵養自己的靈魂愛與營養,接納每一段卡住的自己,我們就同時與靈魂一起長大,一起成長。
當天活動有段很美的結語,「祝願我們,心之所向,不慌不忙。」也將這份祝福,分享給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