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好的一本書!人手一本買起來!

以下文字,節錄自書中《心理治療師的故事》篇章
~『治療師的敏感度、同理心、專注能力和特殊的情感反應力,以及他們的「感應天線」,都暗示著一個事實:年幼時,他很可能已經習慣去滿足別人的需要,同時壓抑自己的需求。
童年的經歷確實能有助於從事心理治療工作,但前提是我們自己也已經經過治療,學會與真實的過去共處,並拋棄最明目張膽的幻覺,才有可能。這意味著我們已接受一個事實:過去為了避免失去父母的「愛」,我們不得不以犧牲自己情緒與感受的發展為代價,去滿足父母各種無意識的需求。
它還意味著,當父母不能滿足我們最基本的需求時,我們本來是能夠體驗內心被激起的憤恨和悲傷的,但如果我們從來就不能有意識的體驗這種失望與憤怒,因此需求得不到解決,那麼我們就面臨了將這種無意識的狀況轉移到病人身上的風險。為無意識的憤怒找到一個比自己更軟弱的人,並利用它,是很自然的事,而最方便的做法,就是利用自己的小孩或病人。』
🌱🌱🌱🌱🌱🌱🪴🪴🪴🪴
Alice Miller簡直點出我們之所以從事療癒或助人工作者之所以「靈敏善察」,背後都來自於幼年以來長期的「訓練」。
我們經常「代位」承擔不該那個年紀應有的責任,壓抑自己的情緒,以符合父母對我們「乖巧、聽話、懂事」的肯定,因此培養出那條能感知任何人的天線。
事實上,繞回來找回自己的情緒,以及,允許並接納讓情緒自然的流動的過程,是每位治療師都該去認回與愛回自己的冶煉。
不要再被「你是療癒(治療)師所以不能有這些情緒(憤怒、嫉妒、悲傷)所綁架」;也要懂得,如果不活在覺察中,我們在與個案互動的過程中,我們會無意識掌控個案,如同大人曾經如是掌控我們,個案只是配合療癒師的演出,對於療癒毫無長進。
郭葉珍教授曾在《我們,相伴不相絆》書中分享,
💖可以用如下的方式來測驗你是在幫助人還是在傷害人:
你幫助人的結果,被幫助的人是長大還是縮小了?
當你踏上助人或為人父母之路,就是踏上一條療癒人也被療癒的道路,教養孩子同時也被孩子教養。覺察,接納,是永遠的課題。
「你給人最大的禮物就是讓他有能力不需要,他不為任何事情需要你。」—《我們相伴不相絆》,想到郭葉珍教授書裡所寫,真是太好的提醒。
這本書太好,太值得力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