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一開始是被這系列書的設計而入手的,其中最吸引我的,是書內一處光感紙,當你將掌心熨貼於上,一會兒後會有文字浮現,實在是令人真心感佩的設計。(聽說套書每本都不一樣,隨機,真是非常的大布施啊~)

我沒從第一集開始看,跳著看,符合我的個性,感覺哪本相應,從哪本先。這本,主要講六度波羅蜜的前半段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從現代新觀點,來理解佛說了22年的大義。
☆ 我們的心是最好的收發器,具有微妙不可思議的能力,可以收到宇宙間很微細的能量波動。有些修行人說自己有神通,能預知未來,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能力。我們的心本具足感知能量變化的能力,非僅能感知現前的事物,亦可了知過去或未來。
★「度」是指從此岸到彼岸,我們現在處於生死這邊,還沒有達到涅槃(解脫),所以我們是在此岸,屬於世間法。在世間透過文字、思惟的學習,我們可以到達此岸的邊際,但要趣向彼岸,還需要有跳躍式的學習,不能只依靠現前所學的一切文字或概念。
☆ 文字就是「議」,而實相本不可說、不可思,所謂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。甚麼是真理?講再多都不是。實相並非所知的境界,而是心直接地領悟。
★《金剛經》有句話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。」一開始就說放下,很可能到最後連福都不修了,「因為要放下,所以不要執著。」這就錯解了佛法。放下不一定指「放下來」這個動作,有時候,「拿起來」也叫放下。手要自在,這個手譬喻你的心,要提得起來,也要放得下去。
☆ 能不能快樂,是由你的心決定。真正成功的人,是因為他的心已經照顧好了,所以他會快樂。如果心沒有照顧好,縱使擁有世間一切的福報,他還是不快樂,還是一個孤單、煩惱的人。
★ 我們要修心,但是心無相,剎那都在改變,所以應從具體的事物開始修,也就是從我們的身口開始。
菩薩寺出版的書,都讓人起歡喜心,因為從一開始就用心,收到的人、閱讀的人,就更能在文字行進間,體會般若的甘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