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此人進廠維修中》一書一次解構常見的情緒如: 愧疚、委屈、嫉妒、後悔、孤單、恐懼、憤怒、憂鬱、失落、自卑……等,並探討情緒背後真正隱藏的訊息碼,唯有正確理解並接納情緒,允許情緒的存在,才能真正創造自我修復的空間,並從情緒中獲得人生智慧,並與人生中的每份關係連結得更好。
特別的是,在每個情緒篇章後,諮商心理師陳志恆都附有一項心理自助技巧練習,簡明又快速。
此書非常適合作為靜心之用。推薦給大家。
以下是書摘分享。
🌟接受不是認同,而是「允許存在」
– 我們常誤以為「接受」就是「認同」,錯把接受當認同時,人生就會卡關。
– 「認同」是帶有評價的,有是非、對錯、好壞之別,符合我們信念/價值觀的便容易認同,格格不入者便敬而遠之。
– 「接受」,則是不帶評價,如實承認某些事物的存在。這樣的存在,沒有好壞的區隔、沒有高尚與低劣的差異。接受,是我們給出了一個空間,「允許」某些狀態的發生,無論好壞。
🌟從痛苦與情緒中提煉學習與成長
– 我們內在有無限的智慧,許多身體上或心理上的痛苦,其實是一些訊號。當你願意接受、承認這份痛苦的存在,並允許它有個存在的空間時,便能客觀、中立且不帶評價地觀察這份痛苦想要傳遞的訊息,而從中讀取出意義。
– 允許你的情緒存在,把用在對抗負面情緒的力量拿回來,放在理解情緒所帶來的訊息上,從而獲得學習與成長。
🌟越是親近的人,越需要「課題分離」
– 分辨「這是誰的課題」的方法,就是去思考「因為這個決定帶來的後果,最後會由誰承受?」
– 一個逐漸成熟的人,終究得走上自己的路」因為,自己的人生由自己主導,也由自己負責。
🌟情緒永遠不是問題,有問題的是我們應對情緒的方式
– 當我們心中根深柢固地相信自己並非是個有價值的人,有著「我不如人」的侷限性信念時,就會不斷為自己創造各種煩惱,同時也阻礙自己把握各種挑戰與突破自我的機會。
– 身為一個成熟的人,必須時刻提醒自己,避免把內心匱乏無力的訊息,有意無意地給我們的下一代。
– 面對負面情緒,我們總會發展出一些因應行為,用來減緩或去除負面情緒帶來的痛苦或影響,一旦發生效果,往後只要出現類似的情緒,相同的因應模式便會自行啟動。然而,過去有效的因應模式,不代表一直都有效。
╴如果我們沒有帶著自覺,發現這一再重複且無效的模式,同時知道自己是如何堅持讓困擾一再發生,我們永遠無法跳脫出這無限循環的迴圈的。
╴情緒總是在保護我們,支持我們,讓我們有力量得以避免更大的威脅,或者提醒我們作出改變,讓結局不同。情緒,是為我們人生而服務的。
🌟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連結
╴ 判定你與某人之間存在著有意義的人際連結的一個指標,便是你們之間的對話內容,有大部分會是聚焦在個人化的議題上,亦即個人思想、觀點、情感、願景、期待、決定……等。
╴ 成癮的反面不是清醒,而是「連結」。
╴孩子需要在成長過程中體驗到高品質的關係連結(或稱依附關係),才能在長大後成為一個足夠成熟的人——有能力與他人建立有意義關係連結,能夠信任自己與他人,在關係中感到安全,對他人能展現同理心與關懷,同時不失去自己的獨立性。
╴這世界上最重要的人際關係,便是你與自己的關係。
╴再多、再好的人際連結,終究只是生命中的過客。真正能陪伴你走完人生全程的,只有你自己。也只有你自己,能為你的人生負完全責任。
🌟允許你擁有某種資格的權杖—身分認同
– 當你帶著某種身分認同生活時,你的觀點、思考方式、邏輯、偏好與價值觀,全依附在那特定的身分認同上;生活中的所思所想、所作所為,便受到那身分認同的影響。
– 語言是充滿魔力的,會穿透孩子的心,形成他身分認同的一部分,終將陪著孩子的一生,成為他追求人生幸福快樂的關鍵力量來源。
🌿🌿🌿🌿🌿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