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摘|《集體錯覺》陶德.羅斯(Todd Rose)

「放棄力量最常見的方式,就是以為自己沒有力量。」—愛麗絲.華克(Alice Walker)

如果今年你想閱讀一本社會心理學的書籍,強力推薦這本《集體錯覺》,書中諸多案例都會讓人一新耳目,發覺自己原來也容易陷入認定自己非主流價值,僅代表少數人的意見,因此跟著這股錯覺之流,因而盲信、盲覺與盲從。

「我們一旦覺得與他人彼此相連,大腦就會釋放催產素(oxytocin),讓我們更愛這個群體的人,催產素會讓我們認為,這個群體的利益比我們自己的利益重要,而且應該在必要時刻保護這個群體不受外界威脅,」更甚者是,「催產素讓我們更可能服從、更可能暫時支持那些我們根本不認同的立場。這種快樂激素所帶來的獎勵,讓我們很容易重視那些有利於自己人的行為;讓我們明知道別人的認可相當脆弱或無關緊要,依然會費心追求認可。」

「當我們對某些觀點產生情感依附,即使還沒親身驗證過那項觀點,依然容易陷入確認偏誤,開始用手邊的所有證據來證明該觀點。內團體的既有觀點會讓我們產生情感依附,當我們越覺得自己屬於該團體,就會越想去符合該團體在我們眼中所相信的理念;而且當我們投入了大量時間精力跟信仰,好不容易接受了該團體的觀點,開始用該團體來定義我們自己,我們更會奮力捍衛這個團體的世界觀,同時也對該團體以外的人更有敵意。」

正如同我看Netflix的《以神之名:信仰的背叛》驚呼紀錄片之眾人信仰的不可思議,書裡也引用類似信仰案例,更讓人理解,原來他們其實是陷入了集體錯覺,已經將團體的信念當作自身存在意義,如果信念崩解也將如同個人存在意義蕩然無存,因此當意見領袖登高一呼,底下的人只能繼續倚賴信仰,或如書裡引用案例一樣,集體殉教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

「當我們想法跟行為衝突,我們就會覺得甚麼事情都不對。社會心理學家里昂.費斯廷格稱其為認知失調(cognitive dissonance),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會讓我們修正自己的行為或者修改自己的想法,而我們通常都選擇後者。

費斯廷格有個實驗,他找一群大學生去做一個漫長無聊的實驗,並要他們稱讚該實驗多麼有趣好玩。其中一群受試者事後獲得一美元,另外一群獲得二十美元,第三群一毛錢都拿不到。接下來他請受試者私底下發表對實驗的看法,二十美元與沒拿到錢的都說實驗很無聊,但拿到一美元的那些人,卻說該實驗還蠻有意義的。

費斯廷格認為,這是因為二十美元太多了,多到每個人都認為研究者是付錢請他們撒謊。但那些只拿一美元的,卻不知道自己為甚麼要撒謊,於是陷入認知失調,他們開始相信自己不是完全在說謊,是因為這實驗真的有點好玩,如果現實不能改變,能改變的就只剩自己的信念了。

這就是假裝附和的第一個風險:我們一不小心就會相信自己的謊言。風險不只如此,說謊之所以很難,是因為我們以為別人能看穿。心理學家湯瑪斯.吉洛維奇稱其為『洞悉的錯覺』。

我們一天到晚都會高估別人的讀心能力。我們無論是說謊、陷入困頓,還是對事物產生好惡之情,都會以為別人一望即知。而當我們相信說謊會被看穿,我們就會做出一連串的改變。」

也就是,將謊言越說越大,越演越真,到最後,大家都把你當成實現那個目標的完美使者,而自己也盲信了自己就是這樣的天選之人。

===================

總而言之,這本書實在太好看了,搭車空檔或入睡前或上廁所,放在旁邊讀一讀,非常容易上手。而且讀著讀著真的會自我檢視一番,看看自己有沒有中了書中案例中的某個情態,畢竟身處於社群媒體世界,我們的同溫層其實非常的厚實,有時候反而看不見真實了。

大推,力推!!!

分類 藏書閣書心時刻書情世界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
search previous next tag category expand menu location phone mail time cart zoom edit clo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