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/ 吳曉樂》
我不從公視的劇先品閱,從原著先著手。開閱前幾章後掩書之際,我跟先生說,「早在大學時期當家教打工時,看到的家庭親子樣態已是如此,二十多年後絲毫未改,或說,形式更劇?」
這整本書看完,可以說是作者的一種家教初探親子樣貌之田野調查,但欣喜的是,透由這三年蒐羅與落筆文字寫下這些家教學生與家長的樣貌後,無意間梳理了她與母親那曾經無法跨越的裂縫亂緒,解除了彼此之間不能提及的魔咒。
現在的教育,比之從前,家長涉獵與伸手程度更深。老師的伸展幅度往往會下意識的內縮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狀態下,加上即時通話軟體的多元,往往讓老師寧可噤聲不語,或按多數家長期望值邁進。家長們集體比拚的,依然是那想像中的第一名,第一志願。
父母難為的是,很難從第一名的迷思中逃離。曾經失之交臂或抑鬱不得志的,總盼望透過孩子,拿回那可以第一名的榮耀;嚐過第一名之喜的,便想要力保孩子依然榮登桂冠,希望這第一名的基因流淌在家業血脈裡。孩子的想望與特質,往往隨著這股「往第一名前進」而吞滅於無形。
於是乎,每一篇裡,那些「已經很努力了仍然被斥責很笨考不好」、「為了母親內在的陰鬱而必須持續讓自己是過動兒的限制」、「活在母親的控制下與成為母親期望的樣板」…,再再說的,都是一個又一個親子議題。他們共同形塑的,就是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期望,努力攀頂,直到某一天有能力自力時,成了脫韁野馬,逃離原生家庭。或是,讓自已成為最叛逆、最出格的孩子,或甚至自殺,以讓自己失敗來警醒父母別再伸手控制。
這本書裡,我在最後兩篇章中看到一段至美。
一個是作者的好友,將自己的故事完整梳理後,告訴作者,她擁有傲人的學業成就,但她的內在卻成了無底大黑洞。好險人生中得遇好先生,安撫了她的內在小孩,並且肯定了她的存在價值。再與母親和解破局一百回合後,她發現了關於過往,竟是各自表述各有苦衷,既然彼此無能為力成就共識,暫且擱下,保持遠距離的祝福。因為每一回合的靠近,都是帶傷而返。那麼和解的最佳時機,或許不是現在,她願意寬恕自己,不躁進,退回來先照顧好自己。
一個是作者透由這些家教故事,理解了母親的為難,理解了從不伸手介入她人生的母親,何以在選填志願時介入。因為母親投射了她自小的恐懼,也投射了她認為法律系對於女兒才是有保障的想望。但此舉無疑對女兒而言,是無以為繼的傷。但是,當她寫完這些故事後,她忽然理解了母親,也發現了當初她也因為對未來某種程度的徬徨,因此抉擇了母親的抉擇,因此讓母親背上了她人生的責任。
人生,是自己的人生。無論孩子的,還是父母的。只有為自己的人生負責,才是愛自己的開始,才是拿回力量的開始。
所幸我們所處的年代,不再是百年後才能再輪迴力挽狂瀾的年代;我們有機會在自己這一代就翻轉。如同故事裡的「一脈不相承」裡的茉莉,她決定在自己這一代就中止對女性毫無價值感的批判,放手讓女兒做自己。
業力絕不是代代相承,當你一念願意超渡自己,放下過往的懸念與惡念惡業,真心寬恕與和解,一念即天堂,造福的就從自己開始延續的每一代。
莫忘,帶孩子來的初衷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