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是一部真心大推,看完會有許多內心低吟時刻的好電影。
從種族隔離真實歷史事件出發,「接納與自重」幾個字卻在片中不斷地像是滴水穿石般,漸漸在心上刻成提醒的基石。
在當時明擺著種族歧視的年代,在紐約深受推崇的牙買加裔美國鋼琴家唐薛力,卻堅持為了唱片要南巡推廣,為了安全起見,找上了在紐約擔任夜總會保安的大嘴東尼擔任司機,負責護送唐薛力順利抵達每一站巡迴演出。而兩人之間在這三個月內,因為緊密相處,好像彼此為對方進行心靈spa一般,他們各自改變了對某些人某些事某些物的觀點。
一個原本排拒黑人的白人,擔任了黑人的司機兼保安。在一次次事件中,這位優雅的黑人,正在教育身處社會底層的東尼,關於「自尊」與「自重」。
一個為堅持自己理念決定南巡演出的黑人,在過程中逐漸接納自己不純黑又非白的定位,在東尼的鼓舞下,接納了自己雖然更想站上舞台彈奏古典音樂,卻因為唱片定位彈奏流行樂,但是,如果打破音樂的界定,唐薛力就是一個可以讓人音符沁入人心的演奏家,這樣的造詣,更難能可貴。甚至在過程中,他也真誠接納了自己的出身,不再感覺不自在。
🌿🌿🌿🌿🌿🌿🌿
電影中有一幕,當唐薛力邀請東尼一起進入音樂會會場,並且讓主持人唱名介紹時,東尼婉拒了,他更婉拒唐因為自己的義大利姓氏不容易發音而想縮音更動的要求。
那一刻,東尼正在告訴唐,我敬重我的出身,大家應該學著把我的姓名念正確,而不該為了上流社會而異動我的姓氏。
在下一幕,當東尼窩在外面與眾多司機一起聚賭時,唐把他從聚賭中揪出。東尼覺得這沒有甚麼不妥,司機原都是在外面聚一起小賭怡情時,唐只鄭重的告訴東尼:
「那是他們沒得選擇,但你有選擇。」
那一刻,唐也在告訴東尼,敬重自己,把握機會。
🌿🌿🌿🌿🌿🌿🌿
關於家書的撰寫,更是本片值得細品之處。優美的詞藻,讓人恨不得也能收到一封啊!
東尼美麗的妻子要求東尼每到一處就要寫信給她。起初東尼寫的信簡直宛若流水帳,某天開始,唐受不了東尼毫無章法的寫信,開始他口述而東尼負責撰寫。那行雲流水,那借物借景傳遞思念之情的口吻,簡直美呆了。讓東尼的妻子愛上了每一封信的到來,甚至全家族都期待每一封浪漫的文采。
妻子自然知道信件不是出自東尼之手。但日積月累下來,這些文字與思想,逐漸在東尼心中內化,最後一封信,唐不可置信地看著東尼自己起筆的文字,那一刻他的感動不言可喻。
不單是音樂可以改造人,文字力量也不容小覷。
🌿🌿🌿🌿🌿🌿🌿
他們彼此都在一次次的事件中,見識對方的處世哲學。也從中領略,無論身處上流或是社會底層,他們自有自己生存之道。儘管世道有許多隔離人與人之間的條律,甚且因為階級而容易產生偏見,我們永遠可以選擇當一個拿開這個規範與界限綁縛的人。我們可以跨越這條鴻溝,看入對方靈魂之美。
大推的好電影!
☘️☘️☘️☘️☘️☘️☘️☘️☘️☘️關於Green Book的背景
(文字摘自https://www.harpersbazaar.com/tw/culture/filmandmusic/g26020553/greenbook-film-trivia/)
片名《幸福綠皮書》中所指的「綠皮書」是真實在1936年被出版的一本書,名為《黑人旅遊綠皮書》。緣起於一名住在紐約曼哈頓黑人住宅區Harlem的郵遞員Victor Hugo Green,在那明目張膽行種族歧視的時代裡,為給予非裔美國人規劃安全旅遊路線的專屬指南而作。
書裡頭詳列當時美國全國地區內接受黑人客人的餐廳、商店與飯店。這都是由於1876年來,美國南部各州及邊境依一系列「吉姆·克勞法」對有色人種實行合法的種族隔離。
黑人不僅乘車與出入公共場所被限制,就連夜晚在外逗留也可能引來巨大危險。這也是為什麼電影中黑人鋼琴家Don Shirley前往南方時,必須時刻依循隨身攜帶的小冊子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