祈禱是跟高我的提問,靜心是接收答案

現在的祈禱把我的注意力轉向奧秘。

我的目的不再是向神祈求(當然我還是有那麼做的時候),而是為了參與人類彼此間連結的奧秘,以及(我相信)以關懷擁抱著我們的奧秘。對我而言,祈禱往往是像我女兒說的「如同音樂作品中韻律之間的沉默」。

========
現在我了解:
花朵盛開是祈禱,
花謝花落是祈禱,
化泥護根是祈禱,
暗中伸展是祈禱,
歷經冰霜後破土而出是祈禱,
擠出愛意,沿著根莖迎向天空
伴隨著有顏色的夢是祈禱,
終於再度綻放,彷彿從未如此,
是禱詞。

— 蘇菲派詩人,馬克.尼波

轉身朝向以關懷擁抱我的奧秘,我本身就成了禱詞,除非文字自然湧現,否則文字絕非必要。

祈禱和寫作皆引領我們探索人類意識的全貌,前往我們經歷的極限,然後再超越,前往我們憑直覺感知的極限,然後再超越。兩者皆引領我們去想像,勇敢地想像,敞開想像的大門。

—《How The Light Gets In-Writing as a Spiritual Practice|讓光進來-給心靈修練者的寫作書》Pat Schneider 著

🌱🌱🌱🌱🌱
(以下是個人心得)

誠實說,我真的很不會祈禱,也不想用宗教式的禱詞祝禱,開始學標記細胞療癒時,祈禱,成了在療癒時非常重要的開始與結束。

即便受訓線上課,老師要開始課程前,總會先帶領國際同學們一起進行跨時區的祈禱,從螢幕上切割的畫面來看,台灣時間凌晨兩點,天色很暗,但某些國家是下午,某些國家是七點的晨間好時光。

我每次都很愛這樣的開場,也很愛在祈禱中結束課程。

落在日常練習裡,所謂的在覺知中創造的十大法則之七,接在完成(Completion)後,就是祈禱(Pray),這是每日要進行的練習之一,我總是輕輕跳過,直接來到靜心(Meditation)。

但其實,祈禱是開啟與高我的對話,靜心則是接收答案或指引。

於是,近日內困乏於某些遭遇時,我開始大膽的在睡前「開需求單」、「提問題集」,隔天開始,陸陸續續發現,就這麼尋常地在生活裡,可能是有人拍來的照片;一首歌的歌詞;巷道間新出現的物件;又或是書或連續劇裡出現的劇情;樁樁件件都是大我開給我的訊息與回應。

這太令人感覺神奇,奧秘無所不在,只在人願不願意留心,願不願意敞開接受對話,願不願意臣服。

就像這本在誠品曬書節出現的書,光是看標題我就抱在懷裡。一位78歲老太太花了七年時光寫下她一生與奧祕、與內在心靈寫作的日誌,就是大我給我在轉變的這時刻裡,最重要的導引了。

🌿2020閱讀紀錄-132-

分類 跨境隨筆書心時刻書情世界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
search previous next tag category expand menu location phone mail time cart zoom edit clo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