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摘|《最想說的話,被自己聽見—敘事實踐的15堂課》

現在的因,會是未來的果;穿越時間去看因果的關聯,透過對「未來」自我的期待,決定「現在」要展現的行為。

「我真心喜歡成為一個好好陪孩子成長的父親。」

「我真心想成為從事木雕創作的人。」

「我真心想要超脫輪迴,成為一個好好修行的人。」

這些偏好的自我認同,就是用對未來的圖像引導現在的行動,在敘事治療裡就是「未來偏好」連結上「現在的行動」的思考,這對一個人選擇如何處在當下,當然非常重要。

這些帶著偏好「未來」圖像,讓當下的行動有了獨特的指引與意義;這些活在「當下」的每個片刻,則是走向偏好樣貌的實踐旅程。「未來」、「當下」在這樣的關係下,因彼此贊助而產生美麗。

相反地,若我們在未來圖像裡放的不是個人「想要」的生命樣貌,而是強大的「擔心焦慮」,用這樣的未來應到現在,那我們就常會割捨掉「當下」,不敢活出自己想要的日子,這種割捨,真的就會使我們跟自己失去了連結。

——《最想說的話,被自己聽見—敘事實踐的15堂課》黃錦敦 著

分類 藏書閣被這文字感動書心時刻書情世界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
search previous next tag category expand menu location phone mail time cart zoom edit close